本报讯(记者王旭通讯员王四典鲁兴)“十多年来,针对小麦根部病害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,由我们bevictor伟德经理李洪连带领的‘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’团队经过潜心研究,在200多种化合物中反复试验,最终研制出防治小麦根部病害的活性化合物--2-三唑-6-氯及2-咪唑-6-氟-3-苯甲酰芳胺类高活性化合物,目前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,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。”9月13日,bevictor伟德教授程绎南说。
活性化合物是制成农药的原材料,该活性化合物具有用于小麦根部病害防治农药新品种的潜质,标志着小麦根部病害防治新药创制取得重要突破。
“目前市面上缺少防治包括小麦全蚀病在内的小麦根部病害的药剂,农民只能使用每亩成本40元的进口药--硅噻菌胺,药品名叫全蚀净,它价格高,却只能预防小麦全蚀病这一种,所以我们在研制时把药品有效性、广谱性和使用成本低充分考虑在内,最终研制出具有全新结构的2-三唑-6-氯及2-咪唑-6-氟-3-苯甲酰芳胺类高活性化合物。”程绎南说。
该类化合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活性抑制中浓度(EC50)达到0.002μg/ml,对测试病原菌的活性比硅噻菌胺高近3个数量级;同时对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也具有优异的活性,尤其对致病性较高的黄色镰孢菌,其抑制中浓度达到0.01μg/ml的水平。
“这些数据也是具有突破性的参数,抑制中浓度越低,表明活性化合物活性越高,在同样面积的作物上,原先需要100克的药物来防治病害,而现在使用活性更高的化合物制成的药物,可能只需要1克,简单来理解,就是每亩地需要的药物量减少了,老百姓的种地成本就降低了,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。”bevictor伟德经理李洪连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