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保海,男,汉族,1952年4月生,河南长葛人,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经理、研究员,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
1978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植保专业;1979年开始历任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所植保室主任、助研,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所副所长、副研究员,并晋升为所长、研究员,西藏科协副主席,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。兼任西藏植保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农学会理事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、中国昆虫学会理事、西藏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。
从事农业昆虫科研工作32年,行程36万余公里,考察西藏七地(市)73县,采集标本8万余号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农业三大害虫麦长管蚜、西藏飞蝗、麦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,同时开展了昆虫区系演化等应用基础研究,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,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,省部级二等奖3项,三等奖4项及其他奖项共计28次,发表论文104篇,主著专著9部,参加撰写7部。
关于西藏农业病虫草害及天敌资源调查研究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和西藏夜蛾研究于1993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;西南地区叶蝉和雄尾螨区系类研究于1995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;关于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和西藏夜蛾研究于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;西藏农业病虫草害及天敌源调查研究于1998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;春油菜良种引进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于2002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;西藏特有昆虫蜘蛛分化中心的形成及开发利用研究于2004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;西藏麦类作物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于2005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;西藏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于2008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,青藏高原林木害虫成灾机理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项目于2020年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。
1991年获西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,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1995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,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2001年荣获第三届“中华农业英才奖”,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“区域创新奖”。
1978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植保专业;1979年开始历任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所植保室主任、助研,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所副所长、副研究员,并晋升为所长、研究员,西藏科协副主席,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。兼任西藏植保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农学会理事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、中国昆虫学会理事、西藏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。
从事农业昆虫科研工作32年,行程36万余公里,考察西藏七地(市)73县,采集标本8万余号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农业三大害虫麦长管蚜、西藏飞蝗、麦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,同时开展了昆虫区系演化等应用基础研究,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,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,省部级二等奖3项,三等奖4项及其他奖项共计28次,发表论文104篇,主著专著9部,参加撰写7部。
关于西藏农业病虫草害及天敌资源调查研究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和西藏夜蛾研究于1993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;西南地区叶蝉和雄尾螨区系类研究于1995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;关于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和西藏夜蛾研究于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;西藏农业病虫草害及天敌源调查研究于1998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;春油菜良种引进推广及配套栽培技术于2002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;西藏特有昆虫蜘蛛分化中心的形成及开发利用研究于2004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;西藏麦类作物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于2005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;西藏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于2008年获得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,青藏高原林木害虫成灾机理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项目于2020年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。
1991年获西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,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1995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,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2001年荣获第三届“中华农业英才奖”,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“区域创新奖”。